菲林時代,我們以菲林作媒體去記錄拍攝下來的光線。而到了數碼時代,電子感光元件則取代了菲林的功能。所謂片幅,就是指感光元件(或菲林)的大小。

片幅的分類

中片幅

現在不少廠商強調「全片幅」尺寸較大,而在專業攝影領域中,還有片幅更大的中片幅相機,例如 Phase One、Hasselblad 及 Pentax 645Z 等。

全片幅 (35mm/135)

現時市面上常見的片幅之一,屬吸數碼相機中感光元件面積較大的片幅。由於全片幅相機相對昂貴,所以常見於中高階的市場。

APS-C

比全片幅細的片幅,常見於市面上入門至中階的單反 / 無反相機。其吸光面積處於全片幅與 M4/3 之間,並依據3:2的比例而定立,但不同廠商之間會有些微分別。

M4/3

M4/3 是 Olympus 及 Panasonic 採用的制式,片幅較 APS-C 細,而普遍機身較輕巧。

片幅和取景角度的關係

取景角度是指片幅在成像圈中所擷取的畫面角度。同一支鏡頭下,片幅面積愈大,可以擷取的角度亦會愈大,畫面所收納之景物亦會愈多。

由於取景角度(擷取的畫面範圍)的不同,相同的焦段在不同片幅下會有不同的表現。舉個例子: 一支50mm鏡頭在全片幅下會在成像圈擷取一個36 x 24mm的影像;然而,如果同一支鏡頭用在APS-C機身,則只會擷取到一個22.5 x 15.9mm的影像。

所以,在相同鏡頭焦距底下,相對於全片幅,APS-C所擷取之景物會較少。

等效焦距

從上圖看到,同一個焦距在不同的片幅下會有不同的表現。而在菲林年代,135 是最盛行的片幅格式 (即現時的全片幅),所以大家都很熟習在不同焦距下的取景角度,因此,現時就算使用其他片幅,都會換算成 135 格式的焦距,以方便參考,這就是等效焦距。

要計算等效焦距,我們先要了解不同相機的焦距轉換率,例如 Nikon 的 APS-C 為 1.5,Canon 的 APS-C 為 1.6,M4/3 為 2 等等。如果在 Nikon APS-C 相機使用 50mm 鏡頭,其等效焦距為 75mm,即此組合得到的視角效果,等同於全片幅相機以 75mm 鏡頭拍攝。

片幅和畫質之間的關係

感光元件吸光面積愈大,相鏡可以記錄之畫面的細節亦較多。所以通常片幅越大,畫質越佳。另外片幅愈大亦可以做到更淺的景深,有利於作人像或其他藝術性的創作。

而且,在同一解像度下,較大片幅感光元件的像素密度相對較小片幅的低,令相機廠商可以在電子線路方面有更多的空間去下功夫,所以片幅較大的相機,在高 ISO 之下較容易有好表現。

但是由於不同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都是獨立設計,而且相機的表現還受很多其他因素影響,所以不能單憑片幅大小,來斷定相機質素高低。

從以上的介紹中可以看到片幅的不同,都是圍繞著對相機畫質和便攜性去作出平衡。片幅愈大,畫質相對可以更高,但基於機身設計上的限制則會減少了相機的便攜性,。所以用家可以跟據自己的拍攝習慣,去選擇合適自己的相機。

延伸閱讀︰從無反相機看片幅的影響

按下圖繼續閱讀新手教學50篇

top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