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entry is part 8 of 18 in the series Photoblog 遠征南美之旅
IMG_3947-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97mm · ISO 100 · f/8 · 1/500s

由於對世界認知有限,古代民族一般認為,自已生活的地方就是世界中心,印加人亦認為其生活的世界就是中心,而首都庫斯科正是中心點,在印加語言中,庫斯科是「肚臍」的意思。

這座海拔3400米高的城市,在14至16世紀曾是印加帝國的舊都,但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後將之移為平地,只剩下少部份建築物基座。西班牙人其後在廢墟上建立新的庫斯科城,400餘年間經歷多場地震,西班牙人的建築崩塌倒壞,但印加人的建築仍然絲毫不動,令世人嘖嘖稱奇。

IMG_3945-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192mm · ISO 100 · f/8 · 1/800s

Canon 6D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200mm · ISO 100 · f/8 · 1/400s

IMG_3957-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85mm · ISO 100 · f/8 · 1/1000s

印加石牆

庫斯科最大的賣點就為後世所稱頌的宏偉巨石建築。上噸重的石頭在街道兩旁嚴密無縫地拼在一起,巨型石塊被雕鑿成多角形,然後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巨大無比的石塊更倒著安放,令整體更加堅固。雕琢的手法極為輕巧流暢,就連刀片也插不入。

IMG_3793-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35mm · ISO 100 · f/8 · 1/400s

IMG_3801-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16mm · ISO 100 · f/20 · 1/13s

而當中最出名的,要算是上圖這塊有12角的石頭(圖中正中圖),為庫斯科城內角數最多的石頭。到底是如何做出來拼到石牆上至今仍是謎。石牆前面,長期都有一堆觀光客圍起來拍照。亦有小孩會問你拿小費,然後給你指出在石牆上千塊石頭中哪一塊才是12角石。

IMG_2990-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44mm · ISO 250 · f/8 · 1/400s

有些牆上刻有蛇的圖案,在印加文化中,蛇代表智慧,和聖經中引誘夏娃和阿當吃智慧果實的蛇形象一致,是否巧合?

IMG_3913-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200mm · ISO 250 · f/8 · 1/50s

太陽神廟/聖多明尼加大教堂

這座既是神廟,又是西班牙式大教堂的建築,可說是將兩種不同文化混合建築的典範。西班牙人當年入侵庫斯科,雖想把他們口中的「異端」鏟除,但太陽神廟對當地人意義重大,於是就有人想出用地道文化混合新宗教來興建新教堂,好讓印地安人更易歸信天主教。

IMG_3829-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16mm · ISO 200 · f/9 · 1/500s

要表達建築物的宏偉,鏡頭當然是愈wide愈好,秘魯這個國家歷史悠久,處處都是震懾人心的建築群,筆者帶的EF 16-35mm f/4L自然是「每景必備」的鏡頭,走到神廟的腳下,利用16mm的視角充分將這座西班牙式大教堂的氣勢表現了出來。

IMG_3834-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16mm · ISO 200 · f/9 · 1/80s

廟的根基部份保存完整,留意石牆牆身是向內傾斜,顯示印加人很早已經掌握抗震建築技術,神廟經歷多次地震仍然無損,反而上方的教堂已多次倒塌和修補。

IMG_3838-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16mm · ISO 200 · f/9 · 1/40s

IMG_3845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70mm · ISO 200 · f/9 · 1/160s

殿內陷入位置原本放有神像,但當然金器和貴重品都被西班牙人拿去溶掉,拿回歐洲支援西班牙當年對英國和法國戰爭所需的鉅額軍費。

IMG_3871-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35mm · ISO 200 · f/9 · 1/80s

神廟相傳古時外牆由厚厚的金板所覆蓋,但現時所有歷史文獻都己被當年的西班牙侵略者銷毀,至今己不可考。

武器廣場

武器廣場中央的噴泉,上面的是一代印加賢君Pachacuti。在1438至1471年在位其間(中國當時是明朝,距離至今只有500多年,印加歷史並不久遠),他興建了馬丘比丘、重建國都庫斯科、將領土擴張至的的喀喀湖等。在秘魯高原的各個景點,不少都和他有關。

IMG_3738-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57mm · ISO 100 · f/8 · 1/100s

提外話,印加的12代皇帝個個都是跟自已的親姐妹結婚,無一例外。血親通婚連續12次,竟然也沒有生出任何一個智障皇帝,除道德觀念外,印加人的基因和其他民族似乎也大不同,也證明「道德」對於人類來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經不同的社會文化規範下約定俗成。

IMG_3743-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70mm · ISO 100 · f/9 · 1/400s

圖帕克阿馬魯二世

他的墓靜靜躺在廣場一角,生於18世紀的他本身是印歐混血,亦是印加最後一任皇帝的直系後裔。接受西方教育的他,目睹印地安人所受殖民者壓迫的種種苦難,決心帶領他們起義。起義時曾有10萬印地安人參與,可惜最後因西班牙人的離間導致內訌,最後起義失敗,家人在他面前被殺,他最後亦被西班牙人四馬分屍。

IMG_2988-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24mm · ISO 250 · f/8 · 1/1600s

西班牙人打着天主教的旗號,卻以文明歸化的名義實施這種駭人聽聞的暴行。阿馬魯死後十二年,秘魯脫離西班牙控制,宣布獨立。

庫斯科大教堂

IMG_3942-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70mm · ISO 100 · f/8 · 1/1000s

位於武器廣場旁,西班牙人花了近100年時間去修建,大部份石材來自附近的印加古蹟。教堂最大賣點就是入面的有一幅《最后的晚餐》,但耶穌和門徒吃是南美洲特產天竺鼠,為什麼呢?

IMG_3761-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70mm · ISO 100 · f/9 · 1/100s

印加人雖然痛恨西班牙人侵略,卻不抗拒天主教。

畫天竺鼠並非因為他們對神不敬,而是當年作畫的印地安人想不出最後晚餐耶穌是在吃什麼,但總之吃的就應該是最好的食物吧?以他們的認知,最好的食物應該就是天竺鼠,於是餐盤上的就變成天竺鼠了,可惜教堂不准拍照,無緣在此和大家分享。

IMG_3765-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165mm · ISO 100 · f/9 · 1/200s

台灣作家三毛30年前到訪庫斯科,寫下多篇和庫斯科以及馬丘比丘的遊記,她所坐的位置大概是在教堂前的這些梯階附近吧?

夏朗哥

當年西班牙侵略者將結他帶到來南美,但卻禁止印加人使用樂器,原因是印地安人屬「低等民族」,不配演奏音樂,於是印地安人就自行模仿結他的外形造出不同的樂器,包括夏朗哥(Charango),一種十弦結他,用犰狳殻制作,我們參加的免費庫斯科導賞團便帶了我們來欣賞一曲。

IMG_2999-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24mm · ISO 800 · f/4 · 1/20s

聖谷

離開庫斯科後,我們就參加了聖谷一日遊。聖谷是庫斯科附近的一處山谷,是通往馬丘比丘的必經之路。路上都是一些不同的印加古蹟和市集。

IMG_3036-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50mm · ISO 200 · f/4 · 1/1000s

IMG_3059-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70mm · ISO 500 · f/7.1 · 1/320s

要塞、城鎮很大部份都已被西班牙人毀壞,但在山坡上的梯田則仍然仡立不倒。梯田層層疊疊,可說是秘鲁的建築特色之一。印加人建築這些田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秘鲁沿海平原太乾燥,幾乎沒有下雨,於是印地安人的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雨量較多的山區之中了。而梯田則令從前沒辦法耕作的土地可以耕作。

筆者都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延綿數里的梯田,到了這種景況,你就會高興帶上超廣角鏡,拍下即使是人眼視角都無法比擬的角度!

IMG_3103-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16mm · ISO 250 · f/5.6 · 1/2000s

梯田高近4米,每一級都比亞洲所見的高幾倍。在砌好擋土牆後,再倒入碎石以利排水,上面放泥土和肥料,由於梯田的起伏巨大,每一層可耕作的農作物都有所不同。而印加的引水灌溉技術非常強,至今當地的農地很多都是繼續引用印加遺留下來的水道取水灌溉。

IMG_3143-3

Canon EOS 6D · EF 70-200mm f/4L IS USM · 100mm · ISO 160 · f/9 · 1/320s

IMG_3150-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16mm · ISO 160 · f/9 · 1/160s

雖然說旅行是令人愉快的體驗,但在秘魯卻不易令人寬心。西班牙當年蹂躝印加帝國和印地安人的歷史,從前聽來就如另一個星球上的故事,但直到你親身踏足這一片土地,看到宏偉的殘破遺蹟,再回想當年印加人面對西班牙人入侵時是如何節節敗退,那種惋惜和無力感是很難令人開懷的。

IMG_3152-3

Canon EOS 6D · EF 16-35mm f/4L IS USM · 24mm · ISO 160 · f/9 · 1/60s

雖然是有點沉重,但去旅行除了吃喝玩樂看風景,如能對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有深入了解深刻體會,這一份經驗將會為你往後的人生提供養份,讓你成為一個更豐富和有營養的人,增加你生命的厚度,起碼對筆者來說,比起一剎那的享受,那是更為珍貴的東西。

IMG_3730-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53mm · ISO 320 · f/4 · 1/13s

附錄:烤天竺鼠大餐(含有令人不安的圖片,慎閱)

路上所有遇到的背包客都說來到南美你一定要吃Guinea Pig,Guinea Pig是什麼呢?小編一直以為是豬的一種,但後來發現其實是。大。錯。特。錯。

IMG_1493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26mm · ISO 4000 · f/4 · 1/30s

所謂「幾內亞豬」其實不是豬,而是不少香港人家中都有飼養的天。竺。鼠!也即是吃老鼠!這道可是庫斯科以及南美洲的名菜!南美洲自古以來缺乏肉食,印地安人要吃肉,主要就是吃草泥馬和天竺鼠!在眾多的印加神廟中亦刻有大量的天竺鼠圖案,以表示感激天竺鼠賜予印地安人糧食(殺了你然後再幫你立一個像多謝你⋯⋯)

IMG_1494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26mm · ISO 5000 · f/4 · 1/50s

吃的時候是連頭原隻上,十分驚嚇,令我想起外國人來香港吃飯時也說過看到餐桌上的雞頭和乳豬頭極不安,但香港人卻是習以為常。在我們吃剩頭,待應將餐盤拿走時露出奇怪之情。(可能是心想頭是最好吃的為什麼你們不吃?)

IMG_1497

Canon EOS 6D · EF 24-70mm f/4L IS USM · 30mm · ISO 3200 · f/4 · 1/20s

至於味道,有點像乳豬,皮脆,偏咸但肉不多,邊吃我邊想起家中有養天竺鼠的朋友,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