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in8million

生活在一座有數百萬人的城市,儘管我們每天都可能迫著同一條巴士線上班、看著同一堆新聞、吃著差不多的快餐——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就像坐在電腦面前的各位,都是一個又一個獨特的個體,各自默默生活。有時候夜閑人靜,看到對面大廈單位還亮著燈,也會不禁好奇地想——到底她/他是否也是剛剛下班,洗完澡、開著電腦在漫無目的地上網嗎?

《紐約時報》的《One in 8 Million》計劃,也許是為滿足大家這種好奇心而誕生。

作為一座有800萬人的國際大城市,紐約居住了各式各樣不同職業、不同種族的人。在2009年,該報每周末推出的專題,都是某個紐約客的故事。讓我們在其他紐約客身上聽到許多迷人的故事,或是驚異於那勇氣,或扼腕於那曲折,或心有戚戚焉——包括有教小朋友雞蛋(egg)不是來自茄子(eggplant)的社區農圃計劃負責人、地鐵站裡的樂手、前銀行劫匪、解剖官、快要瀕臨絕種的留聲機修理師、每天會說近200次「Good Morning」的法官秘書、未成年媽媽、小報攝影師、伊戰軍人等等。報道用黑白相片和各人的訪談聲音,紀錄了每一位鏡頭前的普通人背後一個個不平凡的故事。紐約攝影記者精湛的影像功力,配合上當事人的口述,在萬多公里外的的紐約,彷彿活生生的呈現在眼前。
nyt01
每一張相片都是很棒的人像寫實照片,紀錄了這800萬人中的一位小居民的故事。其中一個很令人心折的故事,是8月23日的專題:Mary Eliz­a­beth O’Donnell-Moore,The Med­ical Tourist。O’Donnell-Moore為了治療口腔癌選擇搬到紐約市,以就近進行長期治療。因為化療,她包起了祖母給的頭巾遮掩光頭;本來彆扭的她,得到路人的注視、陌生人的稱讚,到有人跟她索取簽名照,她才開始比較有自信,更對這個城市有了社區歸屬感。那種陌生人的同理心、幽默感和對於病痛疾不當一回事的態度,有熱情和困擾,感情和瑣事,天分和執迷,是紐約最迷人的一件事。

網址:One in 8 Million

在香港,我們最近收到一封來自浸大新聞系學生Thomas的電郵,希望用《One in 7 Million》的故事來做FYP Project(畢業論文),希望各位網友能助一臂之力。

《One in 7 Million》詳情

香港近年掀起了一股用影像記錄社會的風潮。牛下清拆前成了各路攝影愛好者的熱點,甚至是菜園村、政改爭議這些一向只屬於攝影記者的采訪現場,也看見「龍友」們的身影。這類活動似乎在紀實攝影的范疇內,但除了記錄社會沖突和市區發展歷史,攝影對此時此刻的香港社會到底還有何意義?要回答這問題,首先要回答「拍什麼?」然後就是「怎樣拍?」在我到美國當交換生時,向教新聞攝影教授請教了這個問題。在於是我就知道了紐約時報《One in 8 Million》這個專題。

拍什麼?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計劃是拍人,各式各樣的人—由前銀行劫匪到街口藥房的那位阿伯都可以是受訪對像。

怎樣影?

拍他們的日常生活,拍他們每天營營役役,拍他們吃早餐逼巴士,因為這就是社會的一部分。

相片是萬能?

當然不能告訴你故事的全部,因此這些故事會被制作成soundslides,有被訪者的聲帶,每個人會將他的人生觀、喜怒哀樂娓娓道來。然後當這些小人物的故事組合在一起,就或多或少可以知道我們生活在怎樣一個地方。

於是回到香港二話不說,開始工作。

前幾天做完第一個訪問,背著30幾磅器材跟被訪者逼地鐵,影啊影(大街大巷上跟拍原來是一件很難的事),回到家中快要累死了。

值得嗎? 我想是的,因為這是我們大家的故事。如果你身邊有些令你有感觸,或者你覺得很有個性的香港人,肯被人拍攝一段時間,不妨告訴Thomas或者是直接聯絡我們,希望可以集眾人之力,紀錄我們的香港。

更新2011/3/31日:

Thomas已經成功訪問完3位受訪者了!以下是部份片段,水準認真不俗!

onein7million

Akash Limbu-The Minority

onein7million02

神學家陳士齊博士

Thomas的計劃仍然在進行中,如果各位身邊有任何你認為是十分典型、代表了某種香港精神的香港人,而他也有興趣接受訪問的話,請聯絡我們!

Thomas的電郵是:[email protected]

Photoblog的電郵是:[email protected]